超发货币是否会引起大通胀?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对于近期各国央行超发货币,很多人在担忧未来会引起大通胀。

超发货币是否一定会带来通胀,其实并不一定,超发货币甚至还有可能继续通缩,就像日本,近三十年来不断采取零利率和货币宽松政策,公共债务不断膨胀,但经济上就一直处于通缩的状态。

欧洲比日本稍微好一点,但其实也差不多,长期采取零利率和货币宽松政策,但是经济增长乏力,别说引起通胀,不通缩就很不错了。

美联储也一直在超发货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美国过去十年,经济大约增长了35%,债务却增长了一倍以上。

债务增长就是投放货币的过程,但是美国也并没有发生明显通胀。

中国近十几年来,央行投放的货币也不少,但是国内除了房价以外的物价涨幅也并不明显,食品价格涨幅跟工资涨幅差不多,工业品,家电汽车等涨幅更少,甚至还比以前更便宜了。

如果近十几年来,你不需要买房子,不需要还房贷的话,你的生活水平是实实在在得到了提升。

但如果买了房子,大多数人除了房子以外的生活水平就会直线下降。

那么,日本和欧洲超发的货币哪里去了?

其实就是用来对抗通缩了,通缩就是信用萎缩,所以需要不断量化宽松来对抗通缩,但如果新增投放的资金比不过通缩的速度,那么整体上就还是通缩,并不会引起通胀,货币宽松只不过减缓了通缩的速度。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通缩的含义,通缩就是通货紧缩,也就是信用萎缩,信用萎缩是市场自发的行为,表现在消费者和投资者都对市场未来的预期没有信心,大家有钱也不去消费,也不去创业,不做投资,经济就会越来越差。

经济越差,赚钱就越困难,大家就更加不敢去投资和消费,整个经济就会陷入一个向下正反馈的魔咒,这也是各国如此惧怕通缩的原因。

大家观察一下日本人就明白了,现在大多数日本人就是以守成为主,已经没有了进取的精神,社会经济自然就没有活力。

信心就是现代信用经济的基础,没有了信心,投放再多的货币,都会像扔进黑洞一样,根本不会引起通胀,这种情况就叫流动性陷阱。

相反的,即使货币不断收紧,但是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爆棚,大家都相信未来资产价格还会涨的更高,能够赚到更多的钱,一样会造成流动性泛滥,一样会引起通胀,因为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了。

再说美国,过去量化宽松释放出来的货币基本都去了美股,过去十年来,美股最多的时候大约上涨了400%,成为了吸收货币和创造信用货币的主要载体。

中国过去十几年来,新增货币大多数都流入了房地产,房地产同时也是创造信用货币的主要载体,所以过去十几年来,上涨的最好的也是房地产。

关于房地产创造信用货币的过程是这样子的:大家对房价普遍看涨,所以会大胆去贷款买房子,这里的重点还是信心,大家对房价上涨预期有信心,才会推动房价不断上涨。

房价不断上涨,居民手里的资产增值了,就会敢于消费,带动就业和经济向上发展,导致房价继续上涨,形成了一个向上的正反馈效应。

通过买房子从银行贷出来的资金,就是信用货币被动投放的过程,也就是房地产创造信用货币的过程。

美股的道理也一样,美股不断上涨,导致美国很多企业更愿意去负债回购自己公司的股票,带动美股继续上涨,美股的上涨又会增加美国人的财富,带动消费,带来上市公司利润的提升,从而带动美股继续上涨,形成一个向上的正反馈。

所以,过去的美股也算是美国吸收货币和创造信用货币的一个载体。

这也就是过去十几年来,中国和美国同时都在超发货币,但同时都没有出现大通胀的底层逻辑。

但其实,中国剔除房地产不算通胀,和美国剔除美股不算通胀一样,在我看来这都不是全面严谨的思维。

传统通胀概念只是对于商品市场来讲,并不包含房地产和股票资产,但货币的流向并不只有商品市场,货币是哪里挣钱就去哪里,如果实体经济向好,那么货币更多的就会流入实体经济和商品市场,物价就会上涨,那就是传统概念上的通胀。

如果实体经济低迷,货币就会流入房地产,或者股票市场,带动房价上涨,或者带动股价上涨,房地产和资本市场吸收了多余的货币,同时创造出新的信用货币,这就是货币超发,但是并没有引起物价大幅上涨的原因。

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创造出来的信用货币还是会继续留在房地产和资本市场里面滚动,并不会进入到无利可图的实体经济,所以商品市场并不会发生通胀。

由此看来,单纯从货币和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去分析通胀并不客观,因为这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但如果从整体的观念去分析问题,把传统商品,房地产,股票等都看成是广义的商品,那么货币的超发,广义商品在整体上还是会涨价的,还是会引起整体上的通胀,而这种通胀,并不是发生在传统商品市场上,而是发生在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上面,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广义通胀。

这样一来,过去十几年来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发生的事情就完全可以解释得通。

超发货币,同样引起了广义上的通胀,导致贫富差距继续加大,收入结构失衡,等到这种失衡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引发新的经济危机。

因为房价和股票大幅上涨,同样会带来贫富差距的扩大。

如果单纯研究货币和传统商品的关系,以此来判断是否会出现通胀,就会得出片面的结论。

这种思维,在过去房地产还没有成为支柱产业,股票市场的影响力也没那么大的时候就是合理的,但是在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成为了吸收新增货币和创造信用货币的主要载体的时候,就无效了。

在经济学里面还有个词叫滞涨,就是经济停滞加通货膨胀同时出现,也就是指物价上涨,经济停滞甚至下滑。

如果按照以上我的构想,把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也纳入广义商品的范围,那么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大幅上涨,其他实体经济和传统商品市场低迷,这其实就是滞涨了。

也就是说,过去十年来,以全局观的角度去看,全球经济其实就是一种广义上的滞涨状态,具体表现就是实体经济赚钱越来越难,投机赚钱却非常容易,这就和事实相符了。

那么,回到主题,货币超发是否一定会引起通胀?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回到经济周期上面去分析。

按照经济周期和通胀周期的逻辑,在经济上升周期,会伴随着温和通胀周期,资本市场和房地产也会同步上升,这就是良性增长周期。

等到经济过热,实体经济成本过高,利润下滑,资本就会更加偏向于进入大宗商品市场,或者是资本市场,或者是房地产市场做投机,带来结构性通货膨胀,这个时期其实就是滞涨周期。

如果资本流入传统商品市场,带来物价上涨,那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通货膨胀,如果进入资本市场,就会带来股市的牛市,进入房地产市场,就会带来房地产的牛市。

所以,从广义通胀的角度看,股市的牛市和房地产的牛市,对应实体经济的萎缩,那就是滞涨。

滞涨时期,由于房地产的牛市和股市的牛市还能够起到创造信用货币的作用,所以整体经济表现并不是太差,基本还能够维持低增长,或者是持平。

但是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的上涨,底层逻辑还是必须有实体经济的利润作为支撑,光靠货币刺激是走不远的,因为货币刺激的边际效用会不断递减,直到最后完全失效。

那么,等到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的牛市结束,后面就会陷入全面的通缩周期,也就是经济危机时期了。

大家观察2008年前后的经济危机就会明白,其实在2006-2007年的时候,实体经济由于成本太高,已经很难赚钱,而资本市场不断上涨,大家都把钱拿去炒股票了。

最后等到股票市场见顶回落,后面就全面回落了,进入了一个短暂的通缩周期。

美国这十几年来也是同样的表现,美国国内实体经济挣钱越来越难,钱都拿去炒股了,加上美联储不断推出宽松计划,才带动了十年的牛市。

中国近十几年,实体经济挣钱也是越来越难,大量资金都拿去炒房了。

从大周期看,2008年的金融危机只是十年一遇的小周期金融危机,现在的面临的经济危机,很可能就是几十年一遇的大周期经济危机。

按照以上分析,把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看成是一种广义上的商品,那么过去十年就是滞涨周期,随着近期疫情发展,全球资本市场暴跌,那么接下来全球经济很可能就会步入通缩周期。

滞涨周期,货币刺激效应已经在不断递减,到了通缩周期,货币刺激的作用就会更弱,甚至会完全失效。

那么,逻辑就已经很清晰,未来即使各国央行继续推行超级量化宽松计划,很可能也对抗不了通缩,只能是减缓经济下行的速度,更加不会发生大通胀。

因为这时候做任何事情都没有赚钱效应,只会不断亏钱,大家都没了信心,再多的钱也不会拿出来做投资和消费,只会存起来,货币刺激就会失效。

而不断的亏损,还会导致企业不断关门,投资者不断抛售资产,带动资产价格继续下跌,形成一个向下的正反馈效应。

那么,什么时候会发生通胀?

资本市场从来都是没有理性的,资产价格总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是超买就是超卖。

所以,一旦上涨预期已经形成,除非在巨大的外力作用之下才会改变方向,否则一定会走向超买。

同理,一旦下跌预期已经形成,除非在巨大的外力作用之下才会改变方向,否则一定会走向超卖。

那么,现在全球经济,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等本来就处于周期顶部,这一次在疫情的影响之下全部开始加速下行,理论上后面也会走向超跌之后才会触底回升。

在此期间,任何的救市行为,都只能减缓下跌的速度和幅度,并不能改变下跌的方向。

但救市一定是要救的,市场的下跌会有自我加强效应,如果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市场会跌到什么程度根本无法预料,1929年经济大萧条就是这种放任不管的结果。

现在中国和美国是两种不同的救市思路,美国的救市,主要是救资本市场,向资本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去对抗市场的下跌。

然而市场缺乏的是信心,即使注入再多的流动性作用也不大,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国救市思路是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助,也就是以政府基础建设投资为主导,货币刺激为辅助,我认为这才是走在正确的路上。

等到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出现超跌,实体经济留出了大量的市场空白,资产价格都很便宜,各方面成本已经很低廉,这时候再去加大政府投资,就是给实体经济提供了赚钱效应,让企业开始有利可图,加上市场已经超跌,愿意投资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市场就会慢慢的活起来。

如果只是单纯注入货币,这还会导致贫富差距继续加大,资金只会流入富人手里,穷人只会更穷,贫富差距拉大会导致消费继续萎缩,实体经济还是挣不到钱,资本市场自然也就守不住,最终只会跌的更深。

说到这里,结论也就出来了,现在应该担心的根本不是通胀的问题,而是通缩的问题,只有等到经济大幅下行,资本市场形成超跌之后,加上政府投资开始生效,经济才会开始复苏,这个时期才是抄底的机会。

而这一次经济下行,疫情即是导火线,也是主要原因,疫情加速了经济下滑的速度,另一方面也让经济更快的走向超跌的过程,所以等到疫情结束,市场经济就会更快的复苏。

等到经济再次过热,资本市场再次活跃起来之后,那时候才需要担忧通胀的问题。

不过等到那时候,就应该要进入加息周期和货币紧缩周期了。

所以,美联储近期无节制的超发货币,我并不认为能够阻止美股继续大幅下跌,和美国经济大幅下行。

但是美联储超发的货币,也会在下一次经济复苏周期带来大通胀,而这种大通胀,很可能还会表现在资本市场或者是大宗商品市场投机上面,并不会表现在实体经济上面。

我并不看好美联储未来能够脱虚向实,限制资本投机,美联储超发的货币只会继续留在资本市场做投机,不会真正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

也就是说,美国未来很可能会陷入长期的滞涨状态,逐渐变成欧洲化,或者是日本化。

至于欧洲和日本,很可能会走向衰退,也就是陷入负增长。

来源:茶话股经,已获得作者授权!

相关文章列表:

  1. 高手在民间,这是一篇预测中国经济神准的大雄文!
  2. 4月CPI增速3.3%,M2增速11.1%,通缩隐忧已经到来。
  3. 什么是信托?
  4. 金融产品的不可能三角:收益性、风险性、流动性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基金常识

当定投出现成本钝化怎么办?

2021-1-17 16:08:03

基金常识

金融产品的不可能三角:收益性、风险性、流动性

2021-1-17 16:08:0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